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素材的理解能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加以应用,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将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因素积极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发挥情感的效应,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情感水平,进而养成良好的精神品格,提升自身素养,营造健康、阳光的心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在对语文课程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接触各种类型的情感表达方式(体现在阅读素材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在情境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鼓舞和熏陶,这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也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具体路径和实现方法,有助于把语文新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有序落地,这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也有极大帮助。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在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进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所以,对于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既要注重知识传递,也要注重情感体验,二者不可有所偏颇,这完全符合新时期教育的核心要求。从学科的影响力来说,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被称为是百科之母,也就是语文学习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也体现了小学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同时,小学语文课程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是非常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些相关的知识,情感会变得丰盈起来,这也有利于小学生心智的成熟,他们会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进而用优秀的品质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
同时,加强情感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推进和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